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辨识在疾病防治中应用
2.1 “中医体质学说”的渊源与发展
《黄帝内经》 中最系统、全面、详细的体质分类方法为五行五音二十五体质分类法,即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所言:“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,别其五色,异其五行之人,而二十五人具矣”,以五行学说的运用为主线,采用取象比类法,根据人体的体型、肤色、性格、心理特征等,将人群体质划分为木行、火行、土行、金行和水行等五种基本体质类型,再根据五音(角、徵、宫、商、羽)的不同属性,手足三阳经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循行及气血的盛衰变化,将上述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型中的每一类型再分为五个亚型,即“阴阳二十五人”,从多维度探讨体质差异与体病相关,是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,对当今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。除五行五音二十五体质分类法外,中医体质辨识仪《黄帝内经》 的体质分类法还有阴阳划分法(阴阳两分法、阴阳四分法和阴阳五分法)、外在体型划分法(将体质分为肥人、瘦人、常人三种类型)、心理特征划分法(勇怯两分法、血气形志五分法)等。东汉末年,医圣张仲景将《内经》的体质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,并发展了中医体质学的内涵。纵观 《伤寒论》 和 《金匮要略》 条文,发现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传变、治疗和转归过程中,体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如感受相同的外邪,伤寒的发病有“病发于阳”和“病发于阴”之不同。